《人间词话》第四则上卷相关诗词( 七 )


“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 。
“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 。
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
段解旁批点评注释原文第四段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译文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 。
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 。
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
段解旁批点评注释原文第五段境非独谓景物也 。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否则谓之无境界 。
译文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
段解旁批点评注释原文第六段“红杏枝头春意闹(1)”,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云破月来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
译文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 。
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
段解旁批点评注释原文第七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1)”此第一境界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2)”此第二境界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3)”此第三境界也 。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译文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 。
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 。
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
段解旁批点评注释原文第八段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
译文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宕 。
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的学问,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呀段解旁批点评原文第九段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
诗词皆然 。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
译文对于达到大家级别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
文中所用的辞句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 。
这是因为大家对所见的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 。
同样,作诗作词也如此 。
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 。
段解旁批点评注释原文第十段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
...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译文如下: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经过三种境界:“玉露凋伤,金风乍起,我一夜无眠,独自登上高楼,望遍了通往远方的路 。
”这是第一种境界 。
“日夜相思,容貌憔悴,衣带一天天宽松,人一天天消瘦,但是,为了她,我将至死而无怨无悔 。
”这是第二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