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时间测量工具( 八 )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处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 , 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 , 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 , 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
古代的计时方法 , 用的什么计时工具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 , 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 , 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
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