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时间测量工具( 六 )


公元前1300~前1027年 , 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 , 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攻楚室……” 。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
中国古代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日晷、水钟、沙漏
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 , 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 , 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 。表影最长的时候 , 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 , 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 , 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 , 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 , 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 , 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