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时间测量工具( 三 )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相关文物遗迹“商州铜佛龛”)用齿轮带动 , 一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合现在两个小时)自动撞钟 。这两个木人当然应该说是运用机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机器人 。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计时机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是现代机械类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
尽管这架水运浑天仪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 , 便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而进入博物馆了 。但是,僧一行和梁令瓒却以获得天文钟的发明权而永垂史册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说:僧一行和梁令瓒所发明的平行联动装置,实质上就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西方关于钟表装置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
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 。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有如地则自然撞钟 。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能自动报时,有二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0.24小时=14,4分钟)击鼓,每时辰(合现在两小时)撞钟 。这是世界上最早将擒纵装置应用于计时 , 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早了六百多年 。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过了张衡 。(也是最早的报时机器人) 。
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 , 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
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v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 。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宽二丈一尺 , 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 。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 。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 。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新仪象法要》所载"天衡"图未绘出枢轮和装在枢轮上的受水壶,而书中的文字描述又仅寥寥数语:"枢轮直径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辐双植于一毂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 。每洪夹持受水壶一 , 总三十六壶,每壶长一尺,阔五寸 , 深四寸 。于壶侧置铁拨牙以拨天衡关舌 。"因此对受水壶的结构,特别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测,其中有一种方案采用了可倾式受水壶 。当枢轮圆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壶积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时,左天锁挡住枢轮的一个轮辐 , 使枢轮不能转动 。当积水到达一定的重量时 , 枢权(重锤)不足以平衡受水壶重力时,受水壶围绕转轴向下倾转 。装在壶侧的铁拨牙压迫格叉和关舌下降,关舌通过天条带动杠杆,使天关和左天锁上提,枢轮得以转动 。转过一个受水壶后,格叉和关舌又上升,天关连同左天锁下落,枢轮的下一对轮辐又被挡住 。右天锁的作用是防止枢轮转动时回弹 。天权和枢权是两个平衡重锤 。天权用于平衡左天锁和天关的一部分重力 , 可调整天衡机构的工作灵敏度 。枢权用于调整枢轮转动一对轮辐时受水壶所需的受水量,即间歇运动的周期,从而校正计时的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