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风俗,壮族的特点和风俗( 四 )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 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 , 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 。明、清时与土、依、沙并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倡议,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 。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 , 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
云南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属亚热带气候,而壮族多居住在平坝的临水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或三熟,适于种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称之为“水户” 。
其中广南的八宝米尤为出名,曾为贡品 。文山的“三七”早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 丘北辣子、富宁八角等调味品颇具名气 。 
壮族主食大米,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饭、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节日佳点 。花米饭是用各种颜色植物的汁液染成,蒸熟后便成 。
壮粽的种类多,个头大 。一般每个1公斤左右,形似枕头 。祭把时,人们抬着大粽子游街 。有一种用棕叶包制的粽子叫“马脚杆”,是将糯米用草灰染成黑色,加上八角粉、腊肉等煮制 。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
以水煮最为常见 , 也有腌菜的习惯 , 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 , 壮族还喜爱猎食烹调野味 , 昆虫,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 , 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 , 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
参考资料: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壮族
风俗习惯有:
1、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