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心法(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二 )


在阳明看来 , 我们应该努力做儒家的圣人 , 而世俗的成功不值一提 , 不过这种成功可能会成为做圣人的副产品 , 面对具体问题 , 阳明坚持道义优先而不计得失 。一切福祉都属自我感觉 , 绝对价值不如相对价值 , 所以公平优于效率 , 心学最能给我们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 。
儒家是价值一元论者 , 所以痛恨乡愿 , 与世为敌也要坚持原则 , 阳明便成为狂者 , 手握真理而不被同代人接受 。内心脆弱容易迎合社会 , 修炼心灵能不在乎世俗眼光毁誉 。心学在明代解放思想 , 让普通人也能成圣 , 但过于自信的人太多 , 都向内心寻求 , 一切客观标准便失去意义 。
用过分实证主义的态度对阳明心学指出很多问题 , 恐怕过于偏颇 。
《王阳明:一切心法(修订版)》读后感(三):Interesting
1 , 王阳明的事功和他的心学并没有太大关系 , 实际上他的军事政治行动和他的理论并不那么统一 。2 , 阳明心学承自陆九渊这一脉 , 是正统儒家却又融汇了佛道两家的诸多做派 , 但王阳明又斥儒道为异端 。3 , 王守仁对“为己”不“为人”这件事是真诚的 , 即读书是为了寻求真理而不是为了做官 。对“致良知”也是真诚的 , 只要这件事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去做 , 不计做的后果 。“虽千万人吾往矣”“但行好事 , 莫问前程”的味道 。4 , 他的思想在当时 , 打破读书人的虚浮 , 有振聋发聩之效 。虽然他的理论很多地方并不能自圆其说 。5 , 在古代的一元社会 , 确立唯一的价值观并坚信它是有可能的 , 现代社会难多了 。6 , 朱熹的格物是从外物上寻找宇宙真理 , 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可以 , 道德领域也不合适 。陆王心学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去“致良知” , 类似孟子的性善论 , 认为真理本在人心 , 只是被蒙蔽了 。大概可以理解为 , 朱熹对着一个镜子“格镜子” , 王阳明则是把心当做一面镜子 , 要拂去它表面的尘埃 , 让它照见什么都是本来的面目 , 照过之后又了无痕迹 。
7 , 生活在一个帝王昏聩 , 宦官当道的时代 , 王守仁可算得是一位正直功高又誉满天下的重臣 。然而他的事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器重而是朝廷的猜忌 。他的讲学 , 也幸而是遇上不作为的皇帝 , 否则难免有“聚众”“思想传播”之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