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心法(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三 )


《王阳明:一切心法(修订版)》读后感(四):《王阳明:一切心法》:安得扶摇万里风 。心学的渊源 , 从中的收获
读完随拍
【《王阳明:一切心法(修订版)》读后感精选】正如封面推荐语所言 , 我认为 , 这不单单是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传记 , 更是一本作者对阳明心学的研究著作 。说实话 , 我听到王阳明这个名字 , 了解他的人生 , 以及对于他所开创阳明心学的认识 , 时间还是很早的 。记得早在2017年上旬 , 我在初喜欢上百家讲坛的节目时 , 于平常追看中 , 偶然便看到了郦波老师在此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 。虽然我当初既不太喜欢这个主讲人的风格 , 也对王阳明这个名字 , 及他的思想 , 所开创的阳明心学闻所未闻 , 但本着好奇心、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喜欢 , 以及看在主讲人还是《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的份上 , 还是坚持看下去了 。这便是我首次听到王阳明 , 及大致了解心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了 。事实上 , 这档节目真是不错 , 至少是是这样觉得的 。这档节目在事后 , 看起来也引起不错并火热的反响 , 也为我留下了对此的第一印象 , 我在确实在这之后 , 对此极有兴趣 , 让我耳目一新 。在这之后 , 我也的确想对他的思想有所探究 , 便在机缘巧合下 , 读了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 。但他的书虽然一开始同样让我入迷 , 可渐渐的觉得与历史小说无异 , 主要偏向于叙述他本人的生平 , 对其思想并没有过多、深刻的阐发 , 即便如此 , 其篇幅却是无比的长 , 记得足足有四五本 , 幸而是电子书 , 我对他的著作的阅读 , 便放下了 。从此算起 , 到阅读这本书 , 也足足快四年了……而在这中间 , 我除了偶尔重温百家讲坛那档节目外 , 由于个人原因 , 当初心血来潮要对其思想做进一步的认识的计划 , 便一直止步于此 , 直到我在阅读完熊逸的《治大国》 , 自然而然地读起这本书…… 不过 , 我想时间的流逝与阻隔 , 并没有把我之前所了解的阳明心学思想精髓、随之忘得一干二净 , 在记忆模糊的同时 , 也得以沉淀 。在没看这本书时 , 我对阳明先生所提出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几个概念 , 以及他后来提出的四句教 , 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犹印象深刻 , 并未忘记 。而且在这些年的生活里 , 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炼”中 , 我从零散的记忆中 , 对所记得的这些话也似有感悟 。而这本书的作用 , 对我来说 , 便是补充并梳理了我所记下的内容 , 将这些话和阳明先生个人的认识 , 及他的思想串联起来 。下面 , 我便谈一下本书对我启发最大、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 同时也稍稍的梳理一下作者对此的阐述 , 以及内容的脉络 。首先 , 作者还是一如既往地剑走偏锋 , 尽管大体来说 , 仍然中规中矩 , 不过是结合着其人生经历 , 大致地梳理了一下其思想 , 以及谈了几点作者自身没有太明确结论的认识与看法 。别的不说 , 仅仅是一篇序 , 便很能说明他一贯特立独行的风格 , 因为其字数便足以印满快二十页近乎A4纸大小的纸张(这还不算最离谱的 , 记得我给买来他的《逍遥游》时 , 随便翻看中 , 竟发现其序 , 足足有几十页的篇幅) 。内容更是独特 , 首先就以“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为题 , 给予读者当头棒喝 。强调了阳明心学的内容其实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 而为何广受大家的推崇与热爱 , 甚至在近几年来引起热潮?作者认为 , 除了心学本身的特质与魅力 , 能符合当代人的胃口外 , 其实我们更关注的 , 还是他本人的功业 , 正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儒家最为推崇的三不朽 , 而他一人竟全部达到 , 所以连带着他的思想 , 便自然地引人注目 , 进而广受推崇 。这一点 , 我是不敢苟同的 , 作者有点矫枉过正 , 进而过犹不及了 。至少对我个人来说 , 喜欢王阳明的原因 , 仅仅是喜欢他的阳明心学其中的思想 , 而不是因为以功利的态度 , 去寻找什么“成功学” 。第二便是强调了心学的本质 , 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么深奥 , 具有太多的人文价值 , 其思想的主旨 , 就是培养内心 , 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强大起来 , 进而一往无前 , 这也和标题中的“一切心法”相呼应 。在这中间 , 作者举出了古今中外多条事例 , 来说明内心强大的重要性 , 以及最终的结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事 , 一是妇人念咒的故事 , 二是刘龙拳的故事 。其实早在王阳明出生前多年 , 王家便一直有一个预言 , 以及在这个预言的笼罩下 , 王家在历史中的起起伏伏 。包括王守仁出生时 , 其祖母所做的梦 , 祖父王伦给他起的名 , 以及在他五岁时 , 道人所说的“好个孩儿 , 可惜道破”的点化 , 无不预示着这个孩子的不寻常 , 尽管不知道是名人效应 , 还是确有其事 。后来的章节 , 乃至最后 , 对我来说 , 基本上都是按照我当初所看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节目路线走的 。所以我才说此书的大体叙述 , 并没有太大的新意 , 仍然是中规中矩的 。故在这里 , 不对阳明先生的人生多说什么 。不过即便如此 , 中间作者的认识 , 对阳明心学本身的研究 , 还是使我耳目一新 。首先本书中引述了大量的阳明先生在各个时期的诗文 , 以及对《传习录》大量的引述与阐释 , 这是一般的电视节目所不及的 , 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阳明先生一生的行为举动 , 及其思想最有意义的地方 , 也是进一步了解阳明心学必不可少的 。在这中间 , 我最大的收获 , 即阳明心学本身不是单纯的儒家 , 虽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如此 。阳明先生本人其实是重新阐释了儒家的经典 , 比如编成《朱子晚年定论》 , 顾名思义 , 就是为了说明朱熹晚年是有改辙、思想转变的倾向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 也有其缺点 , 即是有失严谨 , 不辨真伪 , 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比如 , 王阳明早年就痴迷道家 , 一心求长生 , 可以说他本人就和道家有很深的渊源 。阳明心学融合佛家的痕迹则更为明显 , 是显而易见的 。别的不说 , 仅仅是阳明心学的开端 , 龙场悟道的形式便与佛家所讲的“顿悟”极其相似 。而后来的给大家成为圣人的手段 , 也在反对朱熹的格物的同时 , 提出“净明心镜”的理论 , 正如他在岩中花树的故事里所说的“一时明白起来”一样 , 要尽可能拂尽内心的灰尘 , 找出能够本明亮的心镜 , 这样看待万物就会透彻 , 在为人处世上就会坦荡 。这既继承了孟子的思想 , 却又与佛所说的“顿悟”何其相似啊 。同时我认为 , 岩中花树的故事 , 可以看作“心外无物”很好的事例 。“知行合一”是做事的手段 , “心即理”是心学的外表 , 那么 , 我认为“致良知”便是心学的本质 。不论知行合一也好 , 还是心即理也好 , 一切行为准则都要靠良知二字 。而我认为心学所要做的 , 阳明先生开创心学的意义 , 就在于“致”上 。也就是说 , 帮助人们找回那埋没已久的良知 。这与之前所说的名句是相辅相成的 。而“万物一体”则是阳明先生的世界观 , 以及心学所认识的世界 。并且我看到这一段后 , 也大有启发 , 深有同感 。令我印象深刻是先生和其弟子讨论时所说的一段话 , 即“今看死的人 , 他这些精灵游散了 , 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其实 , 这个问题 , 说实话 , 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 , 思索过 , 包括我的儿时也是如此 , 也曾想到过这个问题 , 没想到在近五百年前 , 也曾有人和我思考并阐释过同一个问题 , 真是使我无比惊叹与感动 。其实 , 世界、乃至宇宙的存在 , 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的存在 。包括我们的存在 , 是幻象还是现实?答案看似显而易见 ,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 我们从没有搞明白过 。所以古代才有“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故事 , 而西方则有“我是谁?从哪来?又到何处去?”三个终极的命题 。虽然这看似有点玄学 , 或有神秘主义色彩 , 但却是每个人 , 无论古今 , 还是中外都不得不思索的 。正因如此 , 阳明先生认为人这颗心才是万事万物最重要的 , 所以他要致良知 , 与此同时 , 使人们内心强大 , 遇到难事不退却、不为所动 , 而勇往直前 , 好好过这一生 。我想这便是阳明先生留下的最大的财富 , 以及心学于今人最大的意义吧! 不过即便如此 , 人还是时代的动物 , 心学同时也不是完美的 , 即便如王阳明 , 在那个时代中同样曾陷入两难 , 令他徒唤奈何 , 所谓“安得扶摇万里风” , 正是如此 , 一个人 , 或者说一群人 , 并不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使我感叹的 , 是阳明先生平定朱宸濠之乱——这一他人生中最光彩夺目、最大的伟业后 , 还不得不要应付武宗这个顽童般的奇葩 , 使王阳明进退失据 , 徒唤奈何 。然后终于得以打发走 , 在武宗溺水受惊而死后 , 在嘉靖朝时 , 又在官场中周旋 , 在一次次受封 , 一次次出征中间 , 把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彻彻底底拖垮 , 最终在违命回乡途中 , 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 , 夫复何言”八个字便飘然而去后 , 所遭受小人紧追不放的诬陷 , 以及家庭内部的财产纠纷 , 一系列的变故…… 不过还好 , 这些事情都不影响阳明心学在后世的大放异彩 , 王阳明这个名字的为人熟知! 最后一篇极短的后记 , 我个人也是觉得很有意思的 。近代研究所得出的明代后期在江南等地已经具有工业革命的条件 , 已经达到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标准 。那么 , 假使明朝不灭亡 , 后续会发生如西方的工业革命 , 进而解放思想 , 踏上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吗? 作者给出的答案 , 显而易见 , 不会的 。因为只是具有基础 , 而没有诱因 。正如最后所说的那样: 明朝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 归根结底不过是出现了一些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似的表象 , 既与资本主义无涉 , 更不是什么萌芽 。我们看到蝉蜕皮 , 谁能据此断言它将成长为一条蛇呢? …… 以上所述 , 便是我从中得到的收获 。看熊逸的书 , 便就此告一段落 , 他的另外两本 , 我准备有时间想阅读老庄的原文再说 。所以 , 接下来 , 我将踏上一个新的领域 , 准备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的《中国远古时代》 , 作者是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 , 这本书也算是经典名著了 。遥远的历史啊 , 前路一片未知 。需再接再厉啦! 2021.10.18下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