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二 )



课文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情节简单: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 看似纷乱的蜂群 , 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 , 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 。这篇篇幅短小的课文给我们的价值引领并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列宁的赞颂 , 从生命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 本文的教学更多的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 , 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 ,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 积极动脑 , 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
语文教学要体现扎实、灵动 , 首先需要在教学的预设与操作上要做到扎实而灵动 。本设计中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 , 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 , 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 ,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 , 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 实现实与活的融合 。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 ,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 。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 。一开始 , 我请学生边读便找 , 发现了哪些景物 , 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 , 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 , 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 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 。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 , 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 , 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 , 他会这样想 , 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 , 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 , 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 , 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 , 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 , 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 , 借助看图 , 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 , 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
这堂课的教学 , 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作为教师 , 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 , 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 , 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 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