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三 )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 , 至今不辍 。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 。
相传周朝的天文学家曾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 。
后来,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前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 。
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 , 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 。
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打包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
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 ,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赏时却忘记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到绵山恭请介子推 。
介子推不愿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 , 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意思就是,在春天的第二个月,司烜要用木槌敲大铃 , 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
由于北方寒冷 , 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 要禁止生火 。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 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 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 。古代,每逢三月时令 , 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