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五 )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 只吃凉的食品 。
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 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清明节的风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 , 万物萌动之时 , 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 , 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