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轻华容的功效与作用,湖南省华容县现代民间风俗习惯( 四 )


无论红白喜事,其人情礼簿上“36”号绝不填写送礼人姓名,往往补上“吉星高照”、“吉祥如意”之类 。据说36岁为人生一劫,过了此劫,便会平平安安了 。有谁愿在此讳劫上永留姓名 。
五、信仰崇拜
华容人特别是年长者喜欢求神拜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喜欢出钱请人看相算命或抽签抽彩头 。也有部分人不愿做类似之事,并非舍不得花几个小钱,而是忌被人说破日后苦命或抽到下下签及不利彩头等,反而心中搁事引来终日不安 。去南岳朝拜之人忌沾荤腥 。信奉菩萨的老年人特别是妇女多吃长素(终年吃素)或花素(定期吃素) 。
六、行业习俗
1、农业
浸种催芽前后 , 禁喝酒(酒易引发醇菌霉芽) 。下秧日,吃熟整[gěn]鸡蛋(祈圆满成功) 。栽秧,称“栽米树”(因秧殃同音),必吃酒糟、糍粑,“打发”盐蛋,取甜蜜、圆满之意,又具防寒壮骨之用 。农户都重视“吃新”,第一顿新米饭,特用小木甑蒸 , 另备好菜,敬祖先、天地、长辈,并接附近亲友“尝新” 。车水时唱“数槽”歌 , 把计数与唱山歌结合起来,歌声嘹亮、音节舒长,或憧憬丰收喜悦,或哀叹水旱灾害疾苦,悠扬清凄 , 扣人心弦 。踩田,是华容稻田中耕主要形式,有“脚脚捅到底 , 石谷六斗米”的说法 。薅草,又叫“薅花”,有“棉薅三道白如银,锄头口上出黄金”的谚语 。旧时山丘区 , 妇女坐着椅子薅花 , 薅一块挪动一次椅子 。垸区棉花面积大 , 抢晴天薅草叫“赶草” , 茶水、中餐都带在田间吃 。积青肥,山丘区叫打(砍)青,垸区叫打草(湖草) 。上述这些田间劳作,旧时都伴有田歌(又叫山歌),特别是踩田和打青,歌声满田满垅 , 男唱女应,气氛欢快 。虽有少数歌词猥亵、格调不高,但绝大部分都内容健康,曲调优雅 , 形式灵活多样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强调“兴无灭资”,唱革命歌曲,山歌为之停腔 。近几年又有所流传,并吸收一些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随着科学发展,“捅草”、“车水”等农活已没有了 。
2、手工业
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载:“土著之人,不习技艺 , 一切土木创造之工,悉自外来 。”明、清后,外来工匠在华容落籍的渐多,手工业者遍布城乡 , 形成很多帮规、行俗 。各行业都兴拜师收徒,规矩极严 。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说法 。出师以后,仍终身执弟子礼 。以师派和籍贯形成帮口,论资排辈,师、师母、师伯、师叔统为师长;师兄、师弟为“师门手足” 。各帮都控制业务范围,即使至亲好友也不能随意入境作业 。华容敬称手工业者为“艺人”、“匠人”、“佬”(剃头、修脚、阉猪、铣磨、补锅、看鸭等),以“匠”(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等)为尊,“佬匠同吃,匠坐上席” 。各行各奉自己的祖师,各组自己的行会:渔民拜拉搭庙,烧酒拜杜康爷,屠户、厨子祀詹王,木、瓦、窑、石、漆和篾匠都敬奉鲁班,银、铜、锡、铁匠拜太上老君(我) , 裁缝祖轩辕,等等 。每年都依祭期祭祀,并借此集会,讨论行会事宜 。民国时期的同业公会基本与行会无别 。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 党和人民政府提倡阶级友爱,以工会和同业工会取代行会组织,倡导新的师徒关系、劳资关系和主雇关系,除带徒传艺等合理习俗继续承传外,其余陈规陋习均已革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