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怎么写?

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 。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
简单写一个读后感,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继续努力 。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怎么写?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