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什么意思,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怎么解释?( 二 )


这是唐代作者白居易的《花非花》,译文如下: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 , 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
这是唐代白居易的诗作,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 , 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
扩展资料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诗作)
1、解释: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
2、原文:《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
夜半来,天明去 。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
3、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 形式多样 ,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4、赏析: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