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怎么写?( 二 )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怎么写?】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
a. 学生读书圈划 。
b.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学目标:
A.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
教学过程:
A、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 。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 。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