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学反思

要理解《青松》这首诗,必须得理解诗句中的字 。本诗中“压、挺且直、高洁”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运用了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压”时,我要求学生把“压”用自己的动作表示出来,当学生做完动作后,我说你们做这个动作时好像费很大的劲往下按,干嘛呀?学生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个不好用言语表达的词语迎刃而解 。教学“挺且直”时,针对这个词语较抽象的特点,先将这个词语拆分成三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然后再分别给三个字组词,最后让全班学生做“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 。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高洁”一词更难懂了,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那些在冬季枯萎凋零的花草树木与青松加以对比,引导学生看图大雪融化后青松的样儿,它还是依然挺拔,依然苍翠 。这样就明白了“高洁”之意 。
【《青松》教学反思】通过做动作、组词、看图、读书,联系上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既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词语,又能将这些词语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地理解词语了 。

《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孩子对学习古诗还是比较冷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开始教学,我适当修改了一下教案,改为诵读大赛,比比谁积累得古诗多,并给予奖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由于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背诵,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的意思 。对诗意的理解,我想,如果孤立地去品析,往往是领会不深 。为了突破重点,课前我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冬》、《岁寒三友》,学生对青松这一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自己当作小诗人,处在诗的情境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这样青松坚强、高洁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
不过,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生说:指陈毅 。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 。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 。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

《青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