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学反思( 二 )


要理解《青松》这首诗,必须得理解诗句中的字 。本诗中“压、挺且直、高洁”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运用了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压”时,我要求学生把“压”用自己的动作表示出来,当学生做完动作后,我说你们做这个动作时好像费很大的劲往下按,干嘛呀?学生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个不好用言语表达的词语迎刃而解 。教学“挺且直”时,针对这个词语较抽象的特点,先将这个词语拆分成三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然后再分别给三个字组词,最后让全班学生做“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 。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高洁”一词更难懂了,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那些在冬季枯萎凋零的花草树木与青松加以对比,引导学生看图大雪融化后青松的样儿,它还是依然挺拔,依然苍翠 。这样就明白了“高洁”之意 。通过做动作、组词、看图、读书,联系上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既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词语,又能将这些词语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地理解词语了 。

《青松》教学反思


本首诗选自陈毅的《冬夜杂咏》,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
在理解了诗的表面意思后,我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 。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有学生说:“指陈毅 。”他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和我想要的答案不同,我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 。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 。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像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中国人民,也会更自然地想到诗的更深一层意思,那么课堂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

《青松》教学反思


《青松》一课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 。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 。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 。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 。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 。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 。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 。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觉,学生说,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 。那你们就读一读,老师听一听,是这样吗?本来“大雪”读得虚一些效果才会有,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喊破了嗓子在读大雪,我也没“指正”,我知道这时候讲朗读技艺是多余的,孩子们已经是小松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