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为什么不如谷城,湖北为什么不发展老河口( 三 )


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为上九节 。老河口玉皇阁(在南城门上)有庙会 , 多为妇女前往
进香朝拜祈求平安 。30年代以后庙会消失 。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霄节或灯节 。自十三日晚起 , 连续五夜,各家门口张灯挂彩 。儿童提灯上街游玩,各色花灯争奇斗妍 。晚上食汤元 。祭祀时以土盅或用面捏成小盅,内盛香油、灯草点燃,遍置室内阴暗处以照邪祟,向往光明 。十六日城区市民往老县城游玩,称为“游百病” 。解放后,这一节日仍为群众所重视,吃元霄、玩花灯的习俗仍保留下来 。
清明节旧时清明节家家扫墓祭祖坟 。各行帮有做“清明会” , 以联络同行、同乡情谊 。解放后“清明会”消失,扫墓悼念之风仍相沿袭,并形成悼念革命烈士的新风 。
端阳节又称端午节 。旧时,民家门口插艾枝、营蒲,室内张贴张天师像 。早餐食粽子、鸡蛋、大蒜,饮雄黄酒 。小孩佩带香荷包,可避汗气 。午后市民涌向河边看龙舟竟赛 。现在节日中的迷信祭祀已破除,龙舟竞赛迄未恢复 。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俗称鬼节 。旧时各庙设坛做法事,名为“盂兰会”,以超度亡灵 。晚上有放河灯的迷信活动 。现在上坟习俗仍有,迷信活动已废止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晚上祭月,以月饼、枣子、柿子、核桃、山植果、清茶供于月光下 , 祈求平安 。解放后己无祭月活动 , 食月饼的习俗一如既往 。
 ?。ㄈ├褚?
1.交往
封建时代崇尚旧礼法,敦序长幼之节,规定“明礼让以厚风俗” 。后来迭经演变 , 或扬或弃,逐步形成本市礼仪之风 。城乡大家小户重视家庭教育 , 教育子女和睦乡邻、尊老爱幼 , 养成勤劳朴实、彬彬有礼的美德 。在对人称谓上,老者称大爷、老奶奶;年如父母者称大伯、叔叔、大妈;与己年近者称大哥、大嫂、大姐 。客人来起立迎接,说声“稀客” , 然后让坐、递烟、泡茶 。客走送出门外,说声“慢走” 。请人帮忙后和借物归还时应说“难为”、“麻烦你”、“谢谢” 。对人间事应冠以“请教”、“请问” 。语言或行为有失礼之时应说“对不起”、“请原谅”、“多包涵” 。与长辈和老人说话应称“您老” 。客未食毕主人不能先放杯箸 。解放后,礼仪有扬有弃,待人接物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更 , 但尊老好客 , 睦邻友谊之风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
2.婚嫁
旧时男婚女嫁听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一般在少年时期即订下亲事 。亦有出生前双方父母即予订婚约者,称为“指腹婚” 。“侄女随姑”、“姨娘开亲”的颇为风行 。富家论婚讲究“门当户对”,互相攀缘 。提亲先由男家托媒说合 。女家同意后,用庚帖送去女儿生辰 。男方接到生辰后即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 。如无“冲克”即备彩礼到女家“放定”,即所谓“拿八字”,完成订亲手续 。子女成年后 , 男方托媒至女家请期,俗称“看日子” 。嫁奁由女家陪送 。男家婚前一日待客 , 夜间设“陪郎宴”,邀未婚少年陪新郎宴饮以守洞房 。次晨备花轿由接亲娘代往迎亲 , 亦有新郎亲临接者 。新娘上轿前“开脸”(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梳妆、拜别父母 , 搭红盖头由兄弟背人轿内 。至男家“拜堂”后,入洞房坐床饮交杯盏 。新人床上放斗一,内装粮食,上插木尺一,以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斗旁置秤,以示称心如意 。床上遍撒白果、红枣、花生,象征白头到老,早生贵子 。夜宴后亲友“闹洞房”取笑 。次日家宴,新娘拜见诸亲 。三日回门拜女方亲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