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大年吗,正月十五算是过年吗?( 五 )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 , 到元宵节 , 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 。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 , 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 , 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 , 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 。根据同样的道理 , 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 。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 , 也谐音“丁”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 。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 , 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 。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 , 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 。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 。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

正月十五是大年吗,正月十五算是过年吗?

文章插图
5、为什么古人要把大年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年定在正月十五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