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大年吗,正月十五算是过年吗?( 六 )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 , 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
根据史书记载 , 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 , 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 , 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 , 干脆就叫“元宵”了 。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 , 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专家表示 , 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 , 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 , 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 , 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 。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 , 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