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反思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 。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 。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 。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 。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
1、 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 。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 。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 。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 。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 。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 。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 。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 。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 。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 。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 。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 。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 。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 。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 。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 。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