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得抑郁症,科学的进行解释,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二 )


何为认知?科学的解释是人们面对生活的环境或者某个人(自己、他人)或某件事的看法 。对自己的看法如何,对他人的想法如何,对事件的认识评价如何 。
这些看法左右着我们的行为 , 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
举个例子,上学的时候老师检查作业,发现没有做完的同学,老师会进行体罚,用戒尺打孩子的手掌心 。
针对这一事件,有的人会给出肯定的评价,认为老师做的对,老师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对孩子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对待孩子,才能改变孩子顽劣的性格 , 逼着他们好好学习 。
而有的人是持否定观点的 , 他们担忧这样体罚孩子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心理阴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不健全 。他们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忧心忡忡 。
可以看出,持肯定观点的人对老师会产生一种感恩心理 , 他们完全的用一颗善意的心去理解去爱老师 。
而持否定观点的人对老师产生的却是怨恨的心理,充满着敌意,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焦虑 。
他们想要摆脱这种焦虑,直接简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老师提出要求;另一种是让孩子转校 。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受限,无法做到,而他们又难以改变对体罚孩子的看法的时候 , 他们的认知处于失调的状态,这种状态造成焦虑情绪 , 进一步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
所以老师体罚孩子导致他难受是他抑郁的一个外显刺激事件,假如他持肯定的观点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焦虑 。
再举一个原生家庭的例子 。
很多离异后带着孩子改嫁的,继父继母对于非亲生的还要花费金钱养育,相当于把自己辛辛苦苦的挣的血汗钱花给了一个外人,任谁心里都不好受 。
因为怨恨自然会对非亲生的孩子有暴力举动 。
在这样的情况下,悲催的童年经历大概率会使这个孩子患上抑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 。
他们的认知看法是父母对待自己残暴、无爱的养育造成了自己童年的不幸,于是内心产生怨恨,这种怨恨慢慢侵蚀掉正常的人生观,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 。
他们不相信爱,不会爱 , 对身边每一个人抱有敌意,从而远远的逃避开来 。
而有些人的认知系统里面对继父继母的迫害却报以理解同情 。
像俄国有一个大作家,一时想不起来他是什么“司机”,书名叫《罪与罚》 。里面的女主叫索菲亚,父亲酗酒,继母不喜欢她,对她经常打骂,把她卖到妓院 , 只当她做是赚钱的工具 。
女主索菲亚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深信自己经受的种种苦难遭受到的各种不公和残忍的对待都是因为自己有罪,自己经受苦难是在赎罪 。
对于继母的迫害,他没有怨恨,反而理解同情继母的所作所为,甚至他的内心竟然心疼可怜继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