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 五 )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 。这是孔子的创新 。"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 ,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 , 仁,归根到底 , 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 , 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 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 , 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 。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 , 轻刑罚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 , 加强教化 。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 。认为宽猛相济 , 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3)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 ,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 , 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
4)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 , 参与国事 。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 , 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 。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