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怎么写?( 二 )


《皇舆全览图》的又一个版本是以分省分府分幅绘制的小叶(页)本,即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内的地图,共有227叶 。由于缩小了开本,图上的小地名已“细若牛毛”,内容则与原本无异,但不注经纬度数,也没有“边外”(边疆)部分 。这个版本应该晚于前两个,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分省分府《皇舆全图》和1932年北平影印出版的《内府舆图》都属于这一系统 。
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着一种直格10排的《皇舆全图》,有印制和手绘的两种,都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问世的 。此图的范围虽然比康熙《皇舆全览图》略大,实际内容却几乎相同 。直格10排《皇舆全图》的经线与纬线是作直角相交的,因而又被称为“皇舆方格地图” 。由于经纬线成了扩大的“画方”,高纬度地区产生的误差较大 。这说明雍正年间曾对康熙《皇舆全览图》作过修订,但这种将经纬线变成直交的方法实际上是向“计里画方”的倒退,结果是使图的质量有所下降 。
《乾隆内府舆图》(又名《乾隆十三排图》)是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图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等反映哈密以西地区的测绘成果而绘制的,完成的时间说法不一,大致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间(公元1760—1762年) 。
《乾隆内府舆图》也是采用经纬线斜交的梯形投影法绘制的,图中以每五个纬度为一排,共13排,因此又被称为“乾隆十三排图” 。该图的范围比《皇舆全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但东北和内地部分与《皇舆全览图》基本相同,所增的主要是新疆哈密以西 。尽管该图向西一直画到波罗的海、地中海,向北一直画到俄罗斯北海,但实际内容并没有多少增加 。凡经过实测的地点,内容比较详细准确;其他部分除了有零星的山脉、河流之外,几乎就是大片空白 。该图曾由传教士蒋友仁雕成铜版,并有多种版本流传,北京图书馆就藏有多种版本 。1932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曾重印此图 。
【《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怎么写?】与康熙《皇舆全览图》一样,《乾隆内府舆图》也是以实测成果为制图依据,并采用经纬度绘制的,因而内容相当详细准确,不仅为后人留下了18世纪初宝贵的地理资料,还可供我们与此后的地理状况作比较,进行地理环境变迁的研究 。如图上罗布泊的位置画在北纬40°40′,以后俄国的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等发现罗布泊在北纬40°以南,就贸然指责图上的位置标错了 。可是事实证明,当时图上的位置并没有标错,而是由于风蚀和轮替沉积等原因,罗布泊本身的位置摆动了 。《乾隆内府舆图》上一些海岸线与今天不同,山东大清河口的海岸线很直,可见现在伸入海中的黄河三角洲大部分是在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主河道北徙后冲积而成的 。图上长江口的崇明岛北口很宽阔,吕四场贴近江口,而现在海门以东已淤成大片陆地 。这些都可为我们研究海陆变迁,推算具体地点的海岸线外推速度提供可靠的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