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六 )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 。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
目送_高一《目送》读后感650字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 。——题记
7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 。龙应台,台湾着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 。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 。
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 。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 。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 。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 。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 。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 。
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 。但是你了解你的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8
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 。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 。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 。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 。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 。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