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 , 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晋 , 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 , 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 。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 。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在元代时期,绞缬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在绞缬中较为有名的要数四川生产的"蜀缬",其余还有檀缬﹑锦缬等数种 。
绞缬是采用手工方法进行染色的工艺 , 其原理与方法很简单,先将织物用缝﹑扎按一定的方法加以绞结后再浸入染液,保留地色,染色后取出松开束绳即可出现特殊的几何图形与花纹 。
最适宜染制简单的点花或条格纹 。由于纤维的毛细管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 。织物经扎束后,可控制染液的渗透范围和深浅程度不同的作用,从而在织物上产生各种特殊的图案与花纹 。扎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用线绳扎束织物;另一种是把受热不变形﹑且与染液不发生反应的物质(如石头﹑沙粒﹑果壳﹑钮扣或硬币等)包扎在织物中 。扎束的方法有分扎﹑缚缀﹑串﹑叠﹑盖等十余种,而扎束的方式可采用缝扎﹑捆扎﹑叠扎 , 这样,可使扎染而成的花纹形色自然﹑生动别致﹑典雅古朴﹑朦胧多变﹑错杂融浑,妙趣天成,产生回归大自然的效果,非笔墨所能随意画就 , 是工艺染色产品的瑰宝,这也就是扎染产品历史源远,经久不衰,深受人们钟爱的原因 。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 。扎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不过据推测,这种印染工艺当在夹缬之前 。因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艺较为简便,仅用针、线作工具即可 。又因我国丝织品产生较早,印染工艺也很发达,扎染与丝织面料之结合可谓珠联璧合 。
从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来看,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 。如此看来 , 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已相当成熟 。史载唐代时,由于经济的繁荣,扎染工艺也着实兴旺了一阵 。当时著名的纹样有“鱼子缬”、“撮晕缬”、“玛瑙缬”、“唐胎缬”等等 。色彩有大红、茄紫、墨绿等色 。不过即便在盛唐时期,能穿着扎染服饰的也只能是达官贵族,一般的平民还是不敢问津的 。宋时 , 为抑制侈靡、提倡素朴、重振国运、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艺的生产及使用 。以后随着战乱不休、兵荒马乱局面的出现,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 。然而,同时期的邻国日本,却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 。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 。
- 佛家传入我国大体在什么时候,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是由谁传入的?
- 直径2厘米管是几分管,2分4分6分管怎么区分
- 小汽车多少公里换机油最好,汽车跑多少公里换一次机油?
- 你也是蘑菇吗是什么梗,就那个笑话 ”难道你也是蘑菇吗?”究竟有什么引申意?
- 开城嫂为什么失踪了,开成嫂被杀是怎么回事
- 凤梨里面黑了还能吃吗,菠萝中间会变黑,就像坏了一样,还能吃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L号是多大尺码,L是什么尺码
- 人参和西洋参能一起吃吗,人参和西洋参可以一起吃吗
- 宁夏养老10大品牌排行榜,养老院十大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