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四 )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 。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 。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要引导学生利用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直接运用拿来主义,管老师上过,是指向写作的,个人以为思维还是非常清楚的,于是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 。两遍课文上下来,课堂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并且学生似乎也有所收获 。但是,真个课堂总感觉太理性,像是在机械性的教知识点,学生是在被动的训练 。
一堂课,主要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分号的教学,另一个是材料有序组织 。答题的流程不再累赘 。就看课堂感觉而言,我觉得纯在两个遗憾:首先是缺少整体感 。两个教学内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学活动也是清晰的,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是割裂的,于是教学的时候过渡就比较尴尬,第一个板块教完之后,总感觉一堂课似乎是结束了,可现实是,还有一半 。其次,两个教学板块与这篇的文本内容和具体的语言形式没有联系成一个整体 。这两个教学内容,可以用这篇课文来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本来教 。那么,这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
其次,过于理性 。理性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点是有灌输的嫌疑 。一堂课,不像是在教五年级的学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 。整个学习过程,才分开来,其实就是几步:提炼信息、与课文比较、得出结论、迁移联系 。其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如比较,对于学生而言的难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时候课堂很活跃,这样的活跃似乎又有点不正常,缺了点思考的沉默 。
如何去改变和调整,可能还需要继续思考 。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 。
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 。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这就是克隆 。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