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 , 我只要求学生看校园内的事物 , 然后逐步扩大范围 , 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情况、邻居们的情况 , 在大街上、在商店里、汽车上、公园里见到的事物 。这样 , 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 。眼界越宽 , 思维就越活跃 。打开了思路 , 说话时可取的题材就多了 。学生觉得“有的可说” , 对说话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做生活观察、思考的有心人 。在孩子说话训练过程中 , 我还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 , 如:说话要完整、连贯;不要使用方言 , 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 学生的说话胆量大了、说话流利了 , 也更会表达了 。
三、引导学生写话 , 培养习作能力 。
有了“生活小镜头”的记录本 , 这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有话可写的素材 。当学生有意识把生活中 的观察所得笔录下来后 , 他们的“材料仓库” 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 , 写作时 , 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 。如:学了《花钟》之后 , 让学生以“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为总起句 , 接着仿课文写一写自己收集到的其它花开放的不同姿态 。学了《听听 , 秋天的声音》 , 我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 , 然后在“生活小镜头”记录本里写下自己听到的和感觉到的 。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一节诗 , 这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再补充 。付一学生的作品:
听听 , 秋的声音 , 菊花探出自己美丽的身影 , “沙沙”
是在欢迎蝴蝶的歌韵 。
模仿法也是训练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 是从阅读到独立作文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训练方法 。我们学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名篇名段 , 课文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只要觉得某个地方写得好 , 不论是句还是段 , 都可模仿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 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提高写作能力 ,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 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因此 ,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挖掘教材因素 ,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 指导学生练笔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 , 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讲述了桂林的水的桂林的山的特点 , 你能用”___真_____,_________”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写看到的景物吗?学生跃跃欲试 , 短短的几分钟就写好了 , 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 , 可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几段话 。可模仿的地方太多了 , 哪怕是一句话 , 一个词 , 只要你觉得写得好 , 都以学着尝试运用 , 在实践中领会掌握 。儿童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 这是我们教师抓好小练 笔的最大的支点 。思维的创意活动更是激发学生小练笔的欲望和动机的载体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而这种能力也是平时练习的结果 。因此 , 借助课文中提供的思维想象空间 , 来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 。如《月球之谜》一文中最后一段 , 作者描写了许多人们未能解开的谜 。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 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 还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的猜想 , 写出一份报告 ,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设计的机器人》时 , 我先让学生画出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 , 并在图的旁边配上说明:你设计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些什么功能?这样在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就会有话可说 , 并且说得有条理 。接着在四人小组交流中 , 同学之间还可以提些修改建议 , 进行补充 。最后学生各自回家修改设计方案 。这样的“小练笔” , 学生在画、写、说、议、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文的能力 。
- 体育教育毕业生自荐书怎么写?
- 大学毕业留言集--我的大学怎么写?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幼儿教师考核述职报告怎么写?
-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跑步写法怎么样?
- 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大学生驾校社会实践报告写法怎么样?
- 元旦幼儿代表简单经典发言稿怎么写?
- 最新幼儿园预防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