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之二怎么写?( 四 )


(二)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 。“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
2、 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 。这是怎么回事呢?
3、 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马跑得快 。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我带的盘缠多 。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 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 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 指导朗读 。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2) 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 。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 。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
(3)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 齐读这则寓言 。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
(二) 教学过程
1、 复习《南辕北辙》
2、 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
(4) 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 。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