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六 )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 。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 。(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

师:(出示课文插图)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 。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 。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 。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 。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近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 。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 。不顾年老体弱 。”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