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二 )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 。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 。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 。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 。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 。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
1、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 。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 。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 。练习朗读、背诵 。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