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五 )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分别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充满神秘,充满浪漫 。而整个故事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表达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百读不厌的故事 。也许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吧,历经千锤百炼,经久不衰,是真正的艺术常青树 。如何将这样的民间文学瑰宝展现给学生,我作了如下尝试:
课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为主线,分为“体会织女之决”“ 体会爱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织女之痛,感情之贞”三大板块,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结构流畅 。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想象说话众仙女劝告织女的情境,以此来体会织女下嫁人间的决心;在《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中想象人间生活的温馨美满;想象写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互诉衷肠的感人情景 。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进了语言文字,体验了主人公的情感 。
以较符合课文情境的过渡语创设 情境,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唱词等丰富课文内涵,更好的展现了文本的内涵与人物的情感 。因而学生学习投入,情动辞发,学习较有效 。
许久没有上过如此酣畅淋漓的课了,但是还是感觉有明显的欠缺与不足 。课堂前半部分略显拖沓,例如《夫妻双双把家还》音乐放了两遍,另一遍纯属多余,使得后半堂课仓促,特别是体会民间故事特点这一环节匆匆忙忙,草草收场,不可谓是一个遗憾 。
追寻完美的课堂,这是一个遥遥的梦吧!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 。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统治者狡猾的丑恶嘴脸 。备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孩子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又应该教些什么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收获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复述故事上了 。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课堂教学中,在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在讨论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 。有学生认为王母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 。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织女违反天规,应该受到惩罚,王母娘娘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孩子们互相争辩表明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整个课堂大有辩论赛的意味,作为老师的我根本没有插嘴的份 。我边听边思考,我必须得表明我的观点 。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对的?我觉得对于这个人物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价值观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