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原文及赏析怎么写?

苏轼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你对他的水调歌头这首诗有着怎样的理解呢?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供参考阅读!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原文及赏析怎么写?】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