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原文及赏析怎么写?( 二 )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