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教案(16)


a)师有节奏的读谜面,要求学生仔细听 。
b)学生按老师的节奏读谜语,并回答谜底 。
c)用卡弄的形式读谜语,师请一名学生和老师配合 。
d)分组用卡农的形式朗读 。
e)还可以用怎样的节奏来读,同座相互讨论 。
六.拓展:
课后找一找儿时念过的童谣,下节课来交流 。

雷雨的教案


1、教师活动:
(1)、发问: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 。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又是怎么变得复杂起来的呢?
(2)投影展示情境四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对话 。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3)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互相点评 。
2、预设学生行为:学生分角色朗读,互相点评 。
3、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分析感悟语言的能力 。
十一、提供鉴赏人物的第四视角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探究舞台说明、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
(2)、请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讨论情境四中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评价,给以鼓励,明确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 。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 。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
2、预设学生行为:学生组成6人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交流 。
3、设计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周朴园的身份和心理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

雷雨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剧本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性质,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
2、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3、 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