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格式怎么样?

《采 薇》教案


教学目标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
教学设想:
.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
教学内容
背景知识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
.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
2.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 。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
——漂泊、远游、战争 。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仔细阅读
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