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原文、翻译及赏析怎么写?( 六 )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 。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 。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 。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 。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 。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 。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 。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 。“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 。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 。“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 。”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 。“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 。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 。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 。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 。进而写了这首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的诗 。
简析
这首诗有点杜甫《登楼》的风味,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诗人都是“万方多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外交困,灾难深重感到忧心忡忡,都为自己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 。写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在写景中融进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则借助自然景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包容,并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景阔,感慨深沉 。所不同的是,杜甫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和希望,并没有像陆游那样,亲自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斗中去,因而杜甫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依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念念不忘当年“匹马戍梁州” 。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弃疾外,很难再从诗词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