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余秋雨先生说 , 中国文脉 , 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
这种潜流 , 在近处很难发现 , 只有从远处看去 , 才能领略大概 , 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 , 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 , 以及那个天地之限 , 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这股潜流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 , 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 , 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 , 而是时断时续 , 断多续少;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 , 更有排斥力 。
就个人而言 , 不经过教育 , 何能自由取用?
余秋雨进一步说:“如果不分高低 , 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 , 那么 , 中国文学 , 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 , 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而且 , 知道了 , 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因此我敢断言 , 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 , 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 , 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 , 而是文学的高贵 。今天 , 我们回望历史 , 那些在云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
“文脉的原始材料 , 是文字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王朝谱牒 , 甲骨文和金文……终于听到声音了 , 那是《诗经》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这种香气和声音 , 将散布久远 , 至今还闻到、听到 。”
我们看到了 , 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 , 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 , 吟唱着一首首《诗经》 , 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 , 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 , 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 , 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 , 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 , 再到唐宋诗词 , 元曲及明清小说 , 一气呵成 , 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 , 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
余先生说:“寻得这股潜流 , 是做减法的结果 , ……减法更为重要 , 也更为艰难 , 减而见筋 , 减而显神 , 减而得脉 。”然“得脉者难得知音” , 所以 , 余先生只能深深一叹 , 他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 , 应该重启文明之思 , 重开严选之风 , 重立古今坐标 , 重建普世范本 , 这样 , 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