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读后感如何写?( 七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从大处着笔,"空山""新雨""晚秋"几个平平实实的字,即交待了山居环境的静谧 。一场新雨过后,山林被雨水冲洗,纤尘不染 。向晚时分,整个山林弥散着清幽明洁之气,身临其境,定会神清气爽,甘之如饴 。其中"空山"二字很值得玩味 。这里明明有石有水,有荷有竹,与一般山林并无不同,更何况还有浣洗的喧声,晚唱的渔人,怎么能说是"空"呢?"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空山"是王维的惯用词语,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思维定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王维的诗歌里,不仅有空山,空翠、空谷、空林、空馆等类似物象也频频出现,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王维与佛教的不解之缘,想到佛家"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的教义 。
受母亲崔氏影响,王维年轻时即接触佛教义理 。成年以后,官场的险恶、爱妻的去世、"安史之乱"中被俘受辱等人生的变故,都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四十岁以后,王维更是一心向佛 。佛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心与物、形与意,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隔阂,两者可以互化互融,和谐相生 。如此,物我两忘,有无齐观,何者不"空"?明白了这一层,"空"字即可理解为山林的空幽、空明,这是佛教徒王维眼里的世界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历来为人所欣赏 。薄暮时分,明亮的月光像被洗过一样,静静地倾泻在一尘不染的松林之上 。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在蜿蜒而下的山涧潺潺流淌 。此联两句,一静一动,以静衬动,工笔细描,光色交辉,共同营造出淡雅脱俗、清幽明媚、空灵迷离的世界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此联常作为"诗中有画"的明证 。
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有画"作为诗歌批评的尺度,并非毫无瑕疵,()它受到了后人不断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指出:"从一般艺术论的角度说,诗歌是语言艺术,在艺术级次上高于绘画而仅次于音乐,用绘画性,即视角的造型能力作为衡量它的尺度,正像用再现性即听觉的造型能力来衡量音乐一样,显然是不可取的 。"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为对诗歌语言描绘性、呈示性的超越上,以"诗中有画"来评品王维的诗歌,实则贬低了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 。因为,山水诗绘山摩水,都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诗中有画"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能反映王维的艺术个性 。
在诗歌的结构上,一直有起、承、转、合的说法,律诗的第三联在语义上要"转",否则便是诗家的大忌,这首诗也正是这样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由自然转到人事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只听得喧闹而不见浣女,只见莲动而不见渔人,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了 。人生活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率真纯朴,一派天然,净美的环境与乡民和美的生活相映生辉,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