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母》原文及翻译赏析写法怎么样?( 六 )


表现特点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 , 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 , 都写得深入沉挚 , 使人回肠荡气 , 极受感动 。其次是语言清切 , 他善用白描 , 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 , 语语真切 , 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 , 凌然纸上 。其三是音调极佳 , 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 , 悠扬激楚 , 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
赏析二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 , 点明了别母的主题 , 并融含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 。“白发愁看泪眼桔”紧承首句而来 , 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 , 但“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情感的交流:两两相对 , 默然无语 , 母亲的凄楚和耽念 , 诗人的悲愁和愧疚 , 尽在不言中 。
“惨惨柴门风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 , 同时造成了一种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 。诗人也不由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 。“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 , 层层蓄积 , 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 , 从而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 , 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 , 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 。
这首诗通过眼见别时的实况与悬想今后的虚景相结合 , 用白描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 , 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
创作背景
【《别老母》原文及翻译赏析写法怎么样?】公元1771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 , 黄景仁外出为官府办事 ,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 他告辞妻女和拜别老母 , 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分别时的悲伤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