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五 )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 。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 。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 。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 。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 。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 。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 。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 。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 。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 。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