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怎么写?( 六 )


有益于儿童的自尊应是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判断,鼓励儿童间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教学 。从丽莲.凯兹浅显易懂的例子中最能体会 。如四个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时间制造风速船 。第一次尝试时,他们用了很多的胶带,把四个风标粘起来,结果需要很强的风速才能让他们设计的风速级计转动 。虽然失败了,但老师不打击也不忙于告诉答案,反而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孩子们也不肯放弃 。显然他们的坚持会影响老师的计划 。最后这四个孩子成功了,他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与技巧 。同伴们都非常欣赏羡慕他们的设计,老师也投去赞赏的目光 。相信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自尊!
二,学习气质对与幼儿教育的启示
反复阅读丽莲.凯兹大师的观点:"至少有7个理由,我们应该将培养想要的气质列为教育的目标",觉得不无道理 。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儿教育四大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感”反复强调幼儿”气质”目标的重要性 。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学习气质代表着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其中第7条理由:"儿童不太可能从直接的教导中心学习气质,而是从目睹身边的人所展示出的气质中模仿学习而来,因此老师与父母可以想像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气质?如果老师希望幼儿养成探究假设试验推论的气质,就应该考虑自己的这些表现得更明显,让孩子看到 。"这一条强调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气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师资培养过程中认真思考,哪些气质值得培养,哪些气质需要消弱 。
三,行为改变技术背后的问题分析
其实"行为改变技术"是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种制约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只是"行为改变技术这个词是一种专业说法 。我所理解的行为改变技术就是"纠正和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试图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过去针对孩子搅乱无理行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强化手段 。但针对产生搅乱行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 。
经过丽莲.凯兹大师的指点,原来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制约型"的幼儿搅乱行为一般是学来的,大部分情况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抚就可停止 。记得2年前的一次区域活动莽撞行事时,毛毛哭着找老师告状,原来豆豆打了他 。一问豆豆,是毛毛没有征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 。一看两人都有错,当时气愤之余只好停止他们的玩具 。现在想来,应该告诉他们或协助他们澄清他们问题的所在,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因为这即是针对"社会型"幼儿的策略 。至今令我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分辨和应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儿,由于他们的行为不易察觉,就很难消除他们内心素承受的压力和伤害,经过书中的描述,我认为此类幼儿多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应该根据眼神情绪来判断,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宣泄和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紧张敢和恐惧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