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怎么写?( 五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 。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怎么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
“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
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怎么写?】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