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四 )


予(yú):我 。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
染:沾染(污秽) 。
濯(zhuó):洗涤 。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
可:可以 。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
玩:玩弄 。
焉:助词 。
谓:认为 。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
鲜(xiǎn):少 。
闻:听说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
赏析/鉴赏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 。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 。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 。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