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同步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 , 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 , 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 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 , 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 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 ,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 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 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 ,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 , 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
三、细读鉴赏 , 感受春节 。
?。ㄒ唬┠寥?,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
?。ǘ┬∽檠卸?。
出示研读提示: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
2 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 交流自己的感受 。
3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
第二课时
?。ㄈ┤嘟涣鳎?教师相机指导 。
1.体会年前的忙碌 。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 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 , 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
④再读一读 , 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 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 , 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 , 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 , 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 , 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 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 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 , 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 , 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 ,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 , 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 ,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 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
知识点总结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 , 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 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
我会写:
醋:陈醋 米醋 醋酸 醋罐子
饺:水饺 饺子 蒸饺 煎饺
拌:搅拌 拌和 凉拌 拌嘴 杂拌儿
擦:摩擦 擦眼 擦洗 擦黑 擦肩而过
眨:眨眼 眨巴
宵:元宵 通宵 宵禁 春宵 通宵达旦
旦:元旦 旦暮 旦夕 枕戈待旦
燃:燃烧 燃料 自燃 燃灯 燃放
戚:亲戚 戚谊 戚友 哀戚 休戚相关
贩:贩卖 小贩 摊贩 商贩 贩夫
摊:摆摊 摊主 摊子 摊牌 摊放 摊点
轿:轿子 花轿 抬轿 轿车 轿夫
骆:骆驼
驼:骆驼 驼背 驼绒 驼峰
浒:水浒 《水浒传》
形近字:
醋(陈醋)酸(酸味) 饺(饺子)校(学校)
拌(搅拌)伴(陪伴) 眨(眨眼)泛(泛舟)
宵(元宵)霄(云霄) 贩(贩卖)贬(贬低)
摊(摆摊)滩(沙滩) 轿(轿车)桥(大桥)
驼(骆驼)鸵(鸵鸟)
多音字:
铺:pù店铺 pū铺张
看:kàn看见 kān看守
近义词:
规矩——规则 预备——准备
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
娴熟——熟练 各形各色——各式各样
照常——照旧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淘气——乖巧
理解词语: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
【娴熟】熟练 。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
词语扩展:
“各~各~”式:
各形各色 各种各样 各式各样
各色各样 各行各业 各家各户
“有~有~”式:
有声有光 有声有色 有模有样 有胆有识
有勇有谋 有说有笑 有钱有势 有棱有角
有理有据 有条有理 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有头有脑 有始有终
课内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句子解析: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 , 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 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 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
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 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 。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
第二部分(7~12):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 。
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
问题归纳: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答: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 。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
答: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 , 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 , 以时间为经线 ,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
课后习题答案: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 , 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
3、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 , 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闲在:清闲自在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 , 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 , 守岁“困得低枝倒挂 , 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 。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 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 。
课外拓展: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
——陆游《除夜雪》
小练笔: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 , 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
同步练习
一、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画线词语 。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
色味双美: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娴熟:
二、重点段落品析 。
(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 , 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 , 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孩子们忙乱 , 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
1.这个片段主要写 。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 。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 , 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呢?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6.孩子们准备过年 , 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找出一个过渡句 。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紧张”?
10.文段的写作顺序是:
(二)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 ,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 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 ,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 , 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到了初五初六 , 庙会开始风光起来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 。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 , 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
1.片段的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
2.文中画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 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 )、穿( )、贴( )和( )、放( )、吃( ),还要( ) 。
4.文中说“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
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 。
6.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
7.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
8.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 略写) , 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9.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 的特点 。
三、小练笔 。
过年就是贴对子,
红红火火的,
把祝福和吉祥带回家 。
过年就是吃饺子 ,
白白胖胖的,
把温馨和团圆带回家 。
过年就是放鞭炮,
花花绿绿的 ,
把喜庆和欢乐带回家 。
过年就是 ,
的,
把 带回家 。
参考答案:
一、 1. 样子和味道都很好 。
2. 老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
二、(一)1.腊八到二十三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风俗习惯 。
2.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3. 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 , 内容很丰富 。
4.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 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 。
7. 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 。
8. 孩子们忙乱 , 大人们也紧张 。
9.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
10. 时间
(二)1. 除夕真热闹 。
2. 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3.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
4.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5. 初一的情景 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6.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
7. 初一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地各做各的事 。
8. 详写 ?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
9. 热闹、隆重
【停课不停学六下语《北京的春节》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三、走亲戚 高高兴兴 浓浓的亲情
- 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立春早晚得讲究
- 伟瑞迪V920红外热成像气体泄漏检测仪助力环保执法能力提升
- note是什么意思
- 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
- 情侣qq号,制造浪漫的情侣qq名字大全不平凡-可爱点
- 520 的由来,你知道520的由来吗
- 描写眉毛很粗的句子
- 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主要内容,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