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和漏刻:那些古老时光的计时器文章

时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 。现代人往往通过钟表来计时并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国在清代以前是没有钟表的,要想计时的话很不容易 。当然,这并不代表古代没有计时工具 。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 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不断观察,逐渐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没、月亮圆缺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契机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计时工具 。“日晷”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日晷,就是人类根据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 。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养心殿、慈宁宫等建筑前都有日晷 。

日晷和漏刻:那些古老时光的计时器文章

文章插图
日晷由底座、晷面、指针组成 。底座与地面平行,晷面与赤道平行 , 指针与地轴(指向南北极)平行 。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需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 。北京的纬度为北纬39.9度 , 所以太和殿日晷的指针与地面的夹角也为39.9度 。指针一般为铜质,垂直穿过晷面,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南北方向 。由于晷面平行于赤道面 , 这样,指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 , 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所以,太和殿日晷的指针是南北向设置,指针朝向北极固定 。指针的第二个作用才是用来确定时间 。其时间的确定,主要通过太阳照射指针在晷面的投影来实现 。晷面呈圆盘形,石质,正反两面都刻有12个时辰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指针的影子投向晷面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 , 指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晷面的刻度是均匀的,移动着的指针影子犹如是现代钟表的指针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晷针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而“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
日晷和漏刻:那些古老时光的计时器文章

文章插图
日晷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测量时间,但是,在阴雨天和夜间就会失去效用 , 且在春分、秋分时期无法使用 。所以,我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漏刻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时间也更为久远 。紫禁城交泰殿内,就有一座铜壶漏刻 。漏,是指盛水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交泰殿内铜壶漏刻初造于清乾隆十年(1745),由清宫造办处制作 。乾隆六十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大火,不仅乾清宫被毁 , 还殃及交泰殿及其中的铜壶漏刻 。现存于交泰殿内的铜壶漏刻,为清嘉庆三年(1798)仿原件制成并安装于此的 。漏刻使用时,把水注入漏壶内 , 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流到水壶下放置的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时刻的标竿,称为箭 。箭下以一只船相托,浮于水面 。当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杆相应下沉或上升,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
【日晷和漏刻:那些古老时光的计时器文章】我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漏刻 。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单只漏壶,滴水速度受到壶中液位高度的影响 , 液位高,滴水速度较快,液位低 , 滴水速度较慢 。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进一步创制出多级漏刻装置 。所谓多级漏刻,即使用多只漏壶 , 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 。这样一来,对最下端的受水壶来说 , 其上方的一只泄水壶因为有同样速率的来水补充,壶内液位基本保持恒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匀 。
紫禁城的铜壶漏刻与日晷一样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紫禁城内的主要计时工具 。到了清代后期,自鸣钟开始流行,日晷和漏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皇家礼制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是 , 它们构造简单,设计科学,实用性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时间判断保障 , 因而是古代工匠智慧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