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说c端接近尾声产业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历史中,1995年应该属于“马”时代 。前面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开启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后面的马化腾则创造出OICQ开启中国互联网的社交时代 。
创业一年有余的马化腾靠着“卖系统”赚了些钱,但是在互联网领域始终没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最开始他们想做一个“网络寻呼机”,把互联网的信息直接发送给寻呼机,实现点对点交流(基本属于即时通讯的初级版)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大的前提,那就是寻呼机市场正在被手机市场所取代 。在一个没有成长性的行业里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徒劳的 。
就在他们为腾讯未来担忧之时,马化腾发现了一个叫ICQ的软件 , 这个小精灵重新给了腾讯带来了一线生机 。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开发了一款著名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即“ICQ” 。ICQ的意思为I SEEK YOU (我找你) 。这款软件支持在线聊天,互发图片 , 传输文件等功能,是社交软件鼻祖 。
ICQ一经推出,就引爆了整个国际互联网,全世界的用户人数开始疯狂增长 。1998年6月 , ICQ被美国著名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AOL(中文名“美国在线”)收购,ICQ也因此开启了新的全球化征程 。此时ICQ全球用户数已经突破1000万大关 。
ICQ的火爆也让中国早期互联网人纷纷模仿,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很多版本的ICQ 。其中就有马化腾的OICQ 。本来马化腾是用自己设计的OICQ和另一家叫飞华公司开发PCICQ共同竞标工作电信要采购的即时通讯工具 。
令人遗憾的是,飞华公司竟是广州电信旗下的子公司,当然这次招标会已经内地飞华公司了,腾讯只是当了一把陪标 。
因为马化腾、张志东等五个人只是把OICQ的开发方案做出来了 , 并没有实际去写相关的代码 。几个人坐下来讨论是不是应该把OICQ开发出来?当时五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 起因就是谁也不知道这个软件上线后怎么赚钱?
尽管他们都知道美国在线花4亿美金收购ICQ的事,但是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模仿者出现了,他们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更没有像美国在线那种公司要收购这些模仿者 。他们各说各理,最后只好听马化腾的意见 。
马化腾最终决定要把OICQ“生出来”,自己来养 。
张志东承担了OICQ的开发任务,通过与其他竞品相比较 。这款新软件有两个创新特点:
1 )用户聊天信息全部存储在服务器中而非电脑中,用户换电脑登录也可以方便的查看聊天记录,这是基于中国网民实际情况而引发的创新;
2 )是在软件体积上,在那个还是拨号上网的年代里,下载一种高清图片就需要等待半个小时,像竞品软件动辄5M/6M的体积加大了用户下载的成本,而这款软件只有220k,基本几分钟既可完成下载,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 。
除了以上两个明显的创新之外,OICQ还在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 比如设计了可以收到离线消息,允许添加陌生人为好友,扩大了OICQ的社交属性;还为用户设计了专属头像,比如唐老鸭、米老鼠,大力水手等卡通头像,可以彰显用户的个性;另外在新消息提示音马化腾选用了当时传呼机的“嘀嘀”声 。
在张志东闭门开发的同时,曾李青找到以前公司深圳电信,说服他们出资60万,并提供服务器和带宽 , 与腾讯一起开发OICQ 。

马化腾说c端接近尾声产业互联网

文章插图
1992年2月10日,第一版OICQ顺利发布,马化腾预留了前200个号,他认为公司未来最多也就200名员工,这些号足够了 。所以对外放号是从10201开始的,而马化腾留给自己的号是10001号 。
软件发布后,马化腾,陈一丹又开始忙着腾讯的主营业务——推销网络寻呼机系统 。有一次在外地出差,马化腾去了一个网吧,听见网吧里此起彼伏的滴滴声 , 那声音比交响乐还美妙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软件一上线就会有这么多人使用 。
等他晚上回到宾馆,打开电脑后台,惊喜地发现OICQ的在线用户数超过500人,两人反复刷新电脑屏幕确认数字无误时候,两个人兴奋地跳了起来 , 陈一丹赶紧下楼买了瓶啤酒,两人在房间里一起庆祝这令人激动的时刻 。此时距离OICQ上线仅仅过去了2个月 。
随着用户数的暴增,服务器一次次地濒临极限 。上线9个月用户数突破100万,OICQ战胜了国内所有竞争对手,但是不断加大的服务器成本使得腾讯账面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 , 根本无力抚养这只嗷嗷待哺的小精灵 。
更为头疼的是,他们收到了美国在线的律师函,状告腾讯侵权 , 并要求立即停止使用OICQ.com和OICQ.net域名 。腾讯几个创始人面面相觑,最终他们决定此事先保密,以后再说 。
马化腾说c端接近尾声产业互联网

文章插图
【马化腾说c端接近尾声产业互联网】现在对于他们来说最为紧急的事是要找到资金,使这只小精灵活下去 。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增资减薪;另一条卖掉软件 。
股东们一致同意增资50万,可这些钱只够维持几个月的时间 。马化腾开始频繁地接触买家,想要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去 。在当时互联网软件还没有完善的盈利模式时候,马化腾先后找了三家都无功而返 。
无可奈何之下,马化腾找到了一位有钱的朋友 。马化腾表示愿意拿腾讯股票换取20万现金,却被朋友婉言谢绝,朋友告诉他,如果你没钱,我可以给你,不还也可以,但是我不要你的那些股票 。20年后,想必当年那位不要腾讯股票的有钱朋友肠子都悔青了,他错过了可能有生之年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
在卖掉公司这条路走不通时,曾李青开始琢磨起当时刚刚火起来的“风险投资” 。曾李青通过中间人找到了当时国内最知名的风投公司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
很快双方约定了见面地点,IDG的负责人翻看着腾讯的商业计划书,漫不经心地说:“如果我们IDG不给钱的话,腾讯可能马上死掉;给钱的话,前景也不明朗 。”
这时候曾李青和马化腾相互对视了一眼 , 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
IDG负责人合上商业计划书,冲着马化腾说道:你觉得OICQ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马化腾摇摇头,真诚地说道:我也不知道 。
在一旁的曾李青脸色大变 , 心想这下没戏了 。
坐在对面的IDG负责人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 他被马化腾的真诚打动了,觉得他是一位可以信赖的领导者 。
马化腾说c端接近尾声产业互联网

文章插图
腾讯项目被上报到IDG北京总部后,高级合伙人王功权带队南下考察,刚到深圳,王功权就开始逼问腾讯创业团队,这个项目最终盈利模式是什么,怎么赚钱?马化腾和几个合伙人想了一夜也没想出这个东西怎么从用户身上赚钱 。
最终IDG还是决定冒险搏一搏,他们基于两方面考虑,1 OICQ确实在中国很火,用户数暴增,尽管没人知道它怎么赚钱;2 美国在线高价收购ICQ , 那这个中国的模仿者或许在资本市场上值点钱 。
在与IDG接触的同时 , 曾李青又通过朋友认识了香港盈科,这是李嘉诚的二公子李泽楷创办的企业 。香港盈科也是一家涉足互联网的科技公司 。
整个融资过程还算顺利,IDG和香港盈科共同投资腾讯,也算给彼此壮胆,毕竟这是个目前看没有盈利模式的项目 。投资协议是2000年4月签订的 , 三方并没有坐在一起举办签约仪式,只是通过传真机各自签了合同 。那天5个人围在传真机旁边,看着两份合同 , 马化腾开口说道:就这么签了 , 未免太草率了?曾李青在一旁催到:快签吧,再不签就来不及了!
正如曾李青所言,再迟就来不及了 。就在他们签订合同不久,一场席卷世界的互联网风暴开始了 。互联网成为美国资本市场所追捧的热门概念 , 其指数从1998年7月2000点大关急速拉升至2000年3月9月的5000点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 , 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纳指达克指数掉头下坠,引发投资者巨大恐慌,人们纷纷不计成本地抛售手里的科技股票 。半年内纳斯达克指数跌去四成,8.5万亿的公司市值,这个数值相当于当时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
马化腾的OICQ有幸逃过一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