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香火延续中的宝贵基因是什么

韦名的作品个性鲜明、品质出众 。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作品模型 。与把他定义为“新官场小说”的评论不同,我认为:韦名实际上是一位秉承文化形态写作的笔记体作家 。
韦名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文化”,饱含着人情、世态、雅致精当的趣味、知识、情调而蔓延至一种与烟火红尘相去的生活情状、态度、境界乃至追求 。他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以及在新时代中受到的冲击,用良心展示传统文化虽有变异,却依然有一群善良的坚守者 。
韦名的作品中,戏、茶、酒、画,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文化之美 , 在于其于市井间行走,散发的却是知书、识礼、谙世的气息 , 自信、从容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记述仅是外表、表象 , 对于这些符号后的“识”就深入了一层,对“识”再进一步的“理” , 则更深一层,作家的价值判断隐于其间、欲言又止、点到为止 。深度、留白看似是一种艺术技巧,其实是对文化的居高临下的把握,也是自信 , 还有尊重读者的智力的倾向——不多说,就是不强求 。
文化与学历无关 。《戏痴李老三》中的李老三未必有学历,却是文化味十足的、典型传统“文人”,重情 , 关心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关心是从骨子里的真挚而不是装潢 。而这种文化气,才是我们这个民族香火延续中的宝贵基因 。未必人人如李老三,但其精神追求感染或者改造着、左右着、引导着普通的市井生活,更何况还有超越烟火气息的东西 。
《品茶》中的老宋爱茶,毫无玄机,只是真爱 , 不想被外物所役 。所以,他对品茗会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不积极、不参加 。为了维护自己“品茗”的清静时光,不惜弄个“涉嫌经济问题”的风声来,颇有些“自残”式的自我保护 。老宋赢了——光荣退休后,他没有“人散市声收”,而是“多了几个茶友” 。最闪亮的其实是《青藏线上的偶遇》 。作品用一种可以称为“漫点式”的方式,展示了无边的风景 。漫:漫不经心的叙述;点:一点一点 , 一层一层的铺垫,然后,在一个“点”上戛然而止 。松散的情节——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逻辑严谨”情节 , 而是一种流水下来,渐入佳境,最后,却抖开了一个别样的尾声:令人会心一笑 。韦名带着我们和主人公陈大庆一样不动声色,却上演了一场深刻的人性“活话剧” 。这是一类人的活画像,在读完之后,我默然无以应:这样的人 , 有多少呢?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列车上、每一个故事的尾声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一路上的那些夸夸其谈的人重新打量 。
韦名的作品中,“文化”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但其品质依然被那些骨髓深处流淌着传统的人们在世道中坚守着 。《茶乃天然香》的老陈头,《老文犯傻》中的老文……与其说是主人公在坚守 , 不如说是作家在坚守 。他从传统文化的现代遭际中看到了冲击下的变异,更不甘屈服 。
韦名的作品中 , 对于传统文化心理中的善良、人伦的尊重、张扬和维护,彰显着韦名的文化理想 。
韦名的不少作品并没有着力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扁平的 。故事情节多单纯、小有起伏 。《高空博弈》貌似小品 , 但“西装客”在飞机之外的场景中的情况却是真实的,令人唏嘘 。
韦名的作品大多数时候并不提供太多判断,而是用生活化的细节,一个勾连一个 , 形成让人急于知道结果的故事链条 。《追寻灿烂阳光》里的老廖命运的突转,令人惊诧 。表面看起来蹊跷的摄像头是个“梗 ”,实际上却是老廖内心深处另藏有一个轻易看不到的角落 。文学如果仅剩下“文学性” , 就会让人觉得很“象牙塔”——韦名的社会责任感大于文学志趣,他从生活中捕捉到的“老廖” , 提供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范本:到底是老廖“智慧”高超瞒过了众人的眼,还是中途老廖发生了质变?
作为秉承文化形态写作的作家,他是“新文化笔记体作家” 。笔记体小说自然天成,往往是貌似闲适随笔,其实“别有用心” 。
【民族香火延续中的宝贵基因是什么】此外,韦名的写作,语言讲究、简洁,叙述平稳、不铺张 , 节奏有节制、不疾不缓,情节迂回、精致,故事充满温度 。这些 , 都体现了“新文化笔记”的技巧 。韦名的作品,精致、平静地描摹了世事情态 。这是文人气的俗常生活的艺术化再现,这样的作品更多一种从容、宽容、包容,平实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沉默的力量 。(李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