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称“dǎi”与“tài”之间的发音,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 。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 , 分布于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中国、柬埔寨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800万,泰国境内约4700万 , 老挝境内约500万 , 缅甸境内约850万 , 印度境内约425万,越南境内约133万,中国境内约123万 , 柬埔寨境内约66万 。
傣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统称为“泰(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Lao)”,在缅甸被称为“掸(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Dai)” 。
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 , 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那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现今,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历法,现今只有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历法,因而被称作“大傣历” 。小傣历实际就是缅历,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 , 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因而被称为“小傣历”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由于分布地区比较广,各地傣族在社会发展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在思想观念上也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婚姻与家庭的观念上 。
滇南地区
滇南地区的傣族,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 。但由于家族和村社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 。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 。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 。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 。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棺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滇西地区
滇西地区的傣族,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 。一般彩礼合三百元 , 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 。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 。男青年陪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 , 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 。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 。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
此外,在滇西地区的傣族,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滇南地区的傣族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 , 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 。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
滇西南地区
滇西南地区的傣族,以临沧耿马、普洱孟连为代表,家庭婚姻形态既有对偶婚的残余,又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应该是滇南地区傣族与滇西地区傣族婚俗观念的有效结合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 。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 。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 。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 , 有大襟 , 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 , 几乎没有一点空隙 ,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 , 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 , 前后衣襟刚好齐腰 , 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 , 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 , 腰身纤巧细小 , 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大多日食两餐,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抓饭吃 。
傣族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然后晒干储藏) 。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饭合盛些许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特制酱、青苔松佐食 。
傣族每年要集体祭祀“社曼”(“披曼”)两次,栽秧前一次、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一次、为谢恩,要杀牛或猪一头,各家男人备贡品送到“社曼”(“披曼”)前,由“陶曼”主持祭祀,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
特色美食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酸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 。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 。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 , 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 。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 , 与青蒜苗炒熟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火烧鱼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 , 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 。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 , 洗净 , 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 , 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腌牛头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 。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 , 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 , 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 。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酸角
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傣家村寨,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 , 树干粗糙,枝叶扶疏 , 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 。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 , 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 。酸角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因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 , 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去后入锅焙干制酱 。蝉酱有清热解毒 , 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 , 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 , 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 , 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
傣族人也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喜嚼槟榔,拌以烟草、石灰 , 终日不断 。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 。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文化的民族,傣族的节日也有很多 , 而最为关注的就是傣族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
浴佛节一般在大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 。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 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德宏地区 , 浴佛节仍然只是一个宗教节日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节”,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习俗,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
入夏也是雨季的开始,也就是稻作农业社会进入农事繁忙的季节 , 古代佛教僧侣们为配合信徒们的农事生产活动,停止了到处传教扰民的活动 , 集中到寺庙或某处修行,逐渐形成惯例 。而佛教信徒们也在僧侣集中修行期间,停止了到寺庙佛屋的一切活动,集中精力搞农事生产,并形成一种习惯 。后来 , 僧侣和信徒形成的这种默契关系被上部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固定下来 , 这种宗教形式随上部座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
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举行入夏仪式,入夏仪式这天就是“入夏节”,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佛爷们集中到佛寺念经,信众们准备食物、鲜花、纸币等到寺庙“赕佛” 。而后,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结夏” 。结夏期间,禁止僧侣外出讲经,禁止信众远行不归,禁止男女谈情娶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 , 僧侣要安心诵经、民众要专心生产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出夏节(傣语“昂洼”) , 又称“开门节”,与“入夏节”相对应 。
【傣族传统习俗和服装 傣族传统习俗】“出夏节”一般在大傣历12月15日(农历9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三个月的“结夏”期结束,可以解除“入夏节”以来的一切忌禁,僧侣可以出寺传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谈情娶嫁 。出夏节这天 , 傣族民众们都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到佛寺拜佛听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燃放烟花、点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各种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