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大半辈子 , 贫困户杨永发头一次觉得,命可以变
◆一斤售价几块的苹果,降低1毛钱的成本都是竞争力 。为了降低这一毛一毛的成本,水、电、路、网等的投入堪称不计成本——在塘泥湾投300多万元的电力改造,成本可能10年才收得回来,而一个5年收回成本的项目都不是很好了
塘泥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永发,有点“飘” 。
三年前,他开始抽六七块一包的烟,一天两包 。发给几个孙辈的零花钱 , 每年涨到两三千 。一个多月前刚花一千块给自己买了新手机,上一部屏幕碎了,不想修了 。每月八九十块的话费,他“觉得不贵” 。
某种程度上,给杨永发自信的是那三毛钱 。
百多年的历史上 , 这个四川凉山州盐源县的贫困村的土地里,大多数时候只能冒出土豆和玉米 。杨永发忙前忙后,刨去人工和农资费,只剩下一斤三毛的利润和一个字——穷 。
村里人都觉得土豆玉米“没搞头” 。谁不知道40公里外、种了几十年苹果的卫城镇“赚了大钱”?有人告诉他们,塘泥湾污染少,种苹果不比卫城差 。
但咋个种?栽苹果要启动资金 , 这里“没得” 。种植要水、电、技术,这里“没得” 。卖要交通、通信,这里也“没得” 。
没承想 , 五年后,当初不可能种出来的苹果挂满了老杨家的枝头 。今年,每斤赚了六毛钱 。
不仅利润比土豆高三毛,苹果每亩3000斤的产量也较以前的土豆翻了近一倍 。这还是刚挂果,到了盛果期,管理得好,产量还要翻 。加上新种的花椒、喂的鸡和猪,今年,老杨家挣了八九万 , “包包涨鼓鼓的” 。
“现在还没有发,在起步期 。再过几年,我可以了 。”他严肃地答道 。
文章插图
塘泥湾村第一书记张大海(左一)和驻村干部正在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永发(右一)讲解苹果种植技术
种下那棵苗子
有时杨永发觉得,“被老天戏弄”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 。
老婆没了,大儿子分家,小儿子坐牢,他一个人和儿媳妇拉扯两个孙儿 , 靠低保和两三亩土豆玉米过日子 。家里几十亩地荒着,杨永发喝3块一斤的白酒,两天喝一斤 。
像彼时12.8万个贫困村一样,塘泥湾好像已经接受命运的判词 。来自国网四川盐源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网盐源公司)的第一书记张大海还记得,2015年8月自己刚到村里时的“死气沉沉”——村委会门口白天也躺着喝酒的村民 。旁边,四成耕地撂了荒 。
他成了塘泥湾第一位硕士村官,同280多万下沉到偏僻角落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一样,任务是战胜贫困 。
【多赚一些钱】养猪?不行,除非规模化,否则风险大 。药材?不行,市场需求量有限 。核桃?不行,当地品种“大优一号”含油量低、不适合加工,产业链难延伸 。
他们咨询农技专家,让农业农村局给意见 。一些经验来自试错,村里种过烤烟,烟草公司出资配套农资,但技术要求村民达不到 , “草长得比烟高” 。
一些经验就来自扶贫干部自己 。张大海家里育过核桃苗、卖过野生菌、做过水果生意 。“亏的先亏我,经验收集来,教老百姓做 。”一次,村里来人推广种药材 。村民问怎么办?张大海说,不行 , 我种过,亏得太吓人 。
最后,大家瞄准了苹果 。盐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苹果生长 。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盐源苹果已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
但种苹果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 。盐源富士若种树苗 , 一般第四年挂果,这意味着,前三年只有投入没有回报,不是一个贫困村所能承受的 。“老百姓想种苹果 , 但需要给他一点支持撬动,否则要实施很难 。”张大海说 。
“一点支持”在2016年降临 。
驻村干部设计了长短结合的方案,长期是苹果,中期是花椒,短期是养鸡喂猪 。按照第一年苗木8元、人工1元、水肥6元 , 1亩40棵苹果、成本600元来计算,2016年,张大海向公司申请了试种100亩的6万元经费,免费发树苗、农资 。还申请了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发鸡苗、猪仔、母猪,为收入保底 。
那年春天 , 杨永发种下塘泥湾第一棵苹果苗 。
“全村都在动”
见面那天,杨永发正在苹果园施今年最后一道肥 。
苹果对管理技术要求高,他每天都要来果园转,“管个娃儿一样” 。“尖尖白扑扑的”是白粉病 , “皮子烂了”是腐烂病,都要赶紧剪掉病枝 。
“原先哪个懂 。”他说,“人家农业局的跑来指导,剪子拿起,手把手地教 。”
每年60多次,县农业农村局苹果研究所所长李晓军和农技员组成的扶贫巡回专家组要下到各村,实地培训,还不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培训 。所有培训都免费,不少还发一天100的误工费 。
张大海又请了种苹果的好手指导 。驻村干部每年通知果农施肥四次、打药七次 。以前放线都不会的杨永发,现在已经可以自己打药、施肥、拉枝 。
光有技术还不行 。水果要“吃水”,可塘泥湾没水 。
春冬少雨,喀斯特地貌让水在被根系吸收之前已随溶沟流走 。至今,只有村委会大院建了全村唯一的现代化水厕,随时断水,不得不锁门 。
别说浇地,人吃水都“恼火” , 只能出去买 。一个水箱2立方 , 120元,够吃一个月 。杨永发只有种玉米时浇点水,种土豆,就在地里挖个坑,什么时候落雨,什么时候发芽,“不发就不发了” 。修水窖本是好方法 , 但一口22方的水窖要5000块,是杨永发早前两年的收入 。村里300多户 , 只有80多口水窖 。
张大海开始到处找 。产业扶持配套项目修了100个 , 石漠化治理项目又修了180个……挖掘机成了常客 。到去年,新建水窖400多口,建档立卡户户均两口 。
驻村干部又申请了水利配套项目,在附近河沟上修建山塘坝 , 解决了六七百亩的灌溉用水 。这样的坝还有四座在建 。等附近投资数十亿的龙塘水库建成,又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2万亩 。
水有了 , 怎么把水抽出来,又是难题 。
相比“桶桶”和柴油水泵,电动水泵最经济高效 。但塘泥湾村在电网末端,电压不足 。杨永发的帮扶责任人张强记得,2016年前,全村也找不到几件电器 。最远的六组电压只有一百四五十伏,电水壶烧水,半小时也不开 。“我们村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抽水,把这个的用电解决了,大问题就解决了 。”张大海说 。
2016年,国网盐源公司启动对塘泥湾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电压终于达标 。杨永发一口气买了好几个电动水泵,洗衣机置办上了 , 还添置了辆电动三轮车 。
2019年 , 苹果开始挂果 。看到挣钱了 , 村民开始“疯狂种植” 。早前土地流转几百元一亩没人要,现在已涨到5000元以上 。去年 , 村里荒着的耕地九成都复垦了 。
“以前春天 , 还有晒太阳不做事的 。”张大海说,那年春天,“全村都在动” 。
卖出去
苹果种出来了,怎么卖出去,对塘泥湾来说又是一个难题 。
张大海说,2011年以前,村里基本不存在货物交易 。
手机信号一进村就消失了 。收货的只能给村主任打电话,如果人正好在县城,有信号,生意可能就成了,没打通就算了 。因为信息闭塞 , 杨永发的东西总被压价,“外面的花椒卖11块,这里只能卖8块 。”
和信号一样进不来的,还有车 。
杨永发把双臂展开,比划着以前的烂泥路,“只有这么宽!”直到几年前,在盐源跑了多年货运的李发刚也没进过塘泥湾收货 。“路都不通,路不好苹果损伤也大 。”
杨永发只能用马车把土豆拉到镇上卖 。要是量大,就难办了,必须用小车先运到村口再装大车 。这段不到20分钟的路,拖拉机的运费“友情价”也要一斤两毛,大宗货运从盐源到成都,每斤运费才一毛五 。
2016年 , 一座4G基站在村旁建了起来,互联网第一次进入塘泥湾村,“认不得字的都会用微信了” 。一年后,进村路、通组路相继重建、修缮 。一个月前,第二条进村道竣工,进出塘泥湾形成环线 。“老板在这东西没装满 , 可以顺着这条路再到邻村 。来我们村收货的人就会更多 。”张大海高兴坏了 。
去年 , 李发刚第一次把那辆载重18吨的货车顺着4.5米宽的水泥路开进了塘泥湾 。今年,这辆车把苹果从塘泥湾果园门口一口气拉到了成都,“今天下午走,明天中午就到”,平均用时20个小时 。十年前,这需要30个小时 。
“水果销售周期短半天都有很大影响 。”张大海说,“相当于提前10小时到账 。假如以前9天拉三车,现在9天可以拉四车、五车 。”
节省出来的10个小时,得益于2012年正式通车的雅西高速,和这些年不断修缮的盐源到凉山州首府西昌的两条国道 。后者是进出盐源的主干道,2011年,横亘在这条路上的大山贯通了第一条隧道,横跨雅砻江的金河大桥去年重建,承载能力提高到500吨 。采访人员采访时,正遇路面新铺沥青 。预计2026年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速建成通车后,时间将更短 。
山的这一头,不到10月底,塘泥湾村的约120万斤苹果 , 顺着这些路 , 全部卖光了 。
“老天爷开眼了”
塘泥湾不仅种上了苹果 , 成本还在下降 。
——路通了,每斤成本减少0.2元 。县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副局长苏联发告诉采访人员,随着交通条件改善,长途货运成本只有十几年前的三分之一 。
——水有了,每斤成本减少0.15元 。待龙塘水库建成,成本还将下降 。
——电稳了,每斤成本减少0.1元以上 。分选机、滴灌系统可以用了,成本下降的同时质量还会提升 。
对于一斤售价几块的苹果,成本降低1毛钱都是竞争力 。这背后是巨大的投入:仅这个贫困村,2015年至今,国网公司累计投入折合资金400多万元,其中电网改造约350万元 。村里水利设施修建财政投入300多万元,4G基站建设中国移动和中国铁塔投入约100万元,村道修缮财政投入约650万元 。
“扶贫是不计成本在做 。”张大海说,“在塘泥湾投的300多万元电力改造,成本可能10年才收得回来 。而一个5年收回成本的项目都不是很好了 。”
基建逐渐完善的同时,盐源苹果产业链不断健全 。“衍生了品牌、包装、贮藏、营销、科技服务等环节,从深加工到销售渠道拓宽,果品附加值逐步提高 。”李晓军告诉采访人员 。
杨永发的苹果分拣后,装进了统一印有“盐源苹果”的纸箱——早先,苹果包装五花八门,有写丑苹果、高原苹果的 , 还有人用啤酒箱装 。为打造盐源苹果品牌,2012年起全县规范使用“盐源苹果”包装箱 。目前全县已有各类营销中介32家 。
以前小果、次果卖不了钱,只能扔 。今年杨永发家的小果全卖给了果汁厂——通过招商引资,盐源已引进果品加工企业2家 , 每年能消化残次果3.7万吨 。
还有一些果农干脆把果子送到冷库储存起来,等春节再卖个好价——这些年,全县建成苹果冷藏库及气调库,贮藏量达4.2万吨 。今年10月盐源电商物流农业产业园开园,提供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气调仓储等服务 。苏联发告诉采访人员,顺丰集团旗下的丰农科技将在此建立配送中心,“可以把物流成本最大限度降低 。”
盐源苹果销售渠道随之逐步拓宽 。据了解,2018年全县电商交易总额达10.3亿元,苹果邮政发件量较2015年翻了20倍 。同时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形成农超有效对接,年签订鲜销果订单量为总量的45% 。
“我们销售不愁,很多老板争着收 。”张大海说 。今年,因为老杨家的果子好 , 全被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收购了 。
“老天爷开眼了 。”活了大半辈子,杨永发头一次觉得,命可以变 。
张强倒觉得,是他变了 。早前找杨永发,每次都能在屋头堵到,不是烤火就是喝酒 。现在再去,屋里没人了,都在地头“做活路” 。不单他家,“全找不到了 。”
目前盐源苹果种植面积达41.3万亩,已有22个贫困村的1488户种上苹果,种植面积1.78万亩,投产面积5000亩,直接促进贫困群众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966元 。
今年受天气影响 , 盐源苹果价格有所下降,但依然有100多户村民向张大海申请种苹果 。10月底,30万元补助资金已审核通过 。
村里的苹果产业示范基地也在建设中 。张大海希望提高标准化程度和果品质量,进军高端市?。?“我们的目标是一亩2000元(前四年)的投入,3万元的回报 。”
他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 。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50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 电子版婚礼请柬制作软件
- 山药为什么去皮后发黑能吃吗
- 手机内存不足无法打开图片,手机怎么把图片压缩小一点
- 长期把红薯当早餐的人都怎么样了
- vivo手机最方便的截屏办法是什么
- 注册微信公众号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 山东聊城市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 网络流行语反映的社会现象
- 没有公鸡为什么母鸡也能下蛋,没有公鸡母鸡能下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