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精选( 四 )


好吧 , 我总算是明白我为什么对于声音好听的演员没有任何抗拒力了 , 原来人家是刻意进化到如此程度的呀 。我最近非常迷恋的声音好听的演员是韩国演员曹政奭 , 特别推荐一下他主演的《机智的医生生活》系列 , 去感受一下曹演员低沉的声音吧 。这本书要留着慢慢看 , 慢慢学 。不急不急 。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四):成为普通人类的不普通旅程
本书《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这个译名 , 实际上是一个提问 ,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藏在了书名的另外一部分 , 即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的前部分——人不可思议的不一样 。如果结合全书内容 , 更应该说是人从胚胎到胎儿再到婴儿的不一样 。
从内容看 , 本书关注的是“老生常谈“的进化论问题 , 在大众都相信人类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今天 , 继续科普进化论有无必要又能否有新意?本书以自己的实际写作给予了上述两个问题肯定的答案 。围绕进化论 , 写作中作者不再拘泥于提供化石证据 , 而是力图提供现实证据 。这一证据来自于胚胎 。在初始 , 作者即介绍了受孕的过程 , 由此引发了一场基于现实与过去交互的旅程:现实中我们关心一个人类的诞生 , 而在过去我们关心智人这个物种的诞生 。二者交互之间 , 即形成了本书作者耕耘和科普的领域:胚胎学与生物进化论的交叉领域 。从主线上看 , 写作以人体的现实构造为引子 , 遵循了从头到脚的写作顺序 , 介绍了这些重要的器官从何而来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 , 背后隐藏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平面到卷曲的动态变化 , 也是胚胎发育中对祖先的”重现“ 。这种重现既构成了对解剖学层面对进化论的回应 , 更在哲学意义上证实了进化论的意义 , 人类并不是这个地球上特殊的物种 , 相反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只是生命之树上普通的一个分支 。许多我们引以为傲的高级产物:如大脑、双足走路 , 都并不是人类独有的 , 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量上的优势 , 而不是质的飞跃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 本书的选题和写作无疑是成功的 。在阅读之前 , 对于进化论的理解或许仍然停留在”适应性进化“的框架内 , 阅读后想必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进化论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存在 。
内容和写作架构之外 , 本书的写作组织同样值得称道 。科普书籍和科学专业论文相比 , 一大特征应当落在可读性上 。如何吸引非专业人士的阅读兴趣是科普书籍成功的关键之一 , 在严肃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往往是其中的关键 。本书的内容并不是浅显易懂型 , 涉及大量的专业内容和术语 , 阅读过程中必须辅以思考 。这样的书籍如何让读者愿意读下去?自然不能假设读者都是具有无穷好奇心的科学爱好者 , 作者的写作技巧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 , 作者常用的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种:第一是举例子 , 作者自身丰富的科学和博物学经历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 。无论是使用胶囊照相机探索肠道或是制作头部模型的例子都能激发读者对自身的好奇心 。第二类是打比方 , 这实际上是拉近科学和现实感受最有效的方法 。书中作者解释生物体信息为何有由繁到简过程时 , 使用了自己女儿制作亮片画的例子可谓精妙 , 类似的比方有助于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 , 但是仍然不失准确地表达了问题的关键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书中插图 , 科普书籍中的插图历来褒贬不一 , 反对者认为图会分散注意力降低文字的传达效果 , 我个人倒是认为适当的图十分必要 。作为读者的我们知道三明治的状态并不等于我们能够想象胚胎扭转的形态 , 更遑论细致关节的差异 。图文并茂不仅降低了阅读难度更让读完文字继续看图的读者具有“读懂了“的成就感 , 自然愿意读下去 。